冬日下午何处寻,我在古村海上桥


显影志55404 阅14 评

  冬日的午后,阳光慵懒地洒在窗前,心中满是对窗外世界的渴望。恰在此时,作为市里某协会主席的朋友打来电话,提议一同外出转转,我便应允。迅速整理好行装,几分钟后便来到楼下,朋友的车也准时抵达。就这样,怀揣着期待与好奇,我们踏上了前往海上桥村的旅程,也由此开启了一段探寻时光的影像记录。



  海上桥村,宛如一颗隐匿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大峪沟镇西北部的明珠,其历史的脉络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。村西河谷中,那眼终年不涸的翻花泉,恰似大地灵动的眼眸,被人们亲昵地称为 “海眼”。清澈的泉水潺潺汇聚于河谷的池塘,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粼粼波光。村民们的智慧与勤劳在此体现,一座古朴的便桥横跨其上,宛如岁月的纽带,映照着居民的生活与劳作,也赋予了村子这充满诗意的名字。

  踏入村子,仿佛步入了一幅历史的画卷。这里文化底蕴深厚,是豫西文化传统村落的杰出典范。村内现存 42 处明清古建筑院落,其中 22 处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庄各处。传统的硬山式建筑,屋脊线条简洁流畅,青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;豫西典型的窑洞建筑,依山而建,与自然融为一体,那半圆形的洞口,宛如岁月的眼睛,默默注视着村子的变迁。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清中晚期,格局丰富多样,有的是四合院式,庭院中砖石铺地,几株绿植在墙角顽强生长,为古老的院子增添了几分生机;有的是二进院或三进院,每一进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布局,雕梁画栋间尽显往昔的繁华与精致。门窗上的木雕,花鸟鱼虫栩栩如生,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工匠的巧思与技艺;墙壁上的彩绘,虽历经岁月侵蚀,依然能看出其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,描绘着民间故事与吉祥寓意。

  海上桥村还是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先生的故里,王氏家族优秀的家风家规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,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,滋养着后人的心灵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巩义的中医学也发源于此,在解放前,村里的私塾学校就已声名远扬,朗朗书声仿佛穿越时空,在耳畔回响。


海上桥

  初至之时,正值学生上学、人们忙碌工作的时段,加上冬日的寒意未消,气温较低,村子里少了些喧闹,多了份宁静。空旷的街道上,偶尔有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飞过,为寂静的村庄带来些许灵动的气息。古老的石板路在脚下延伸,岁月打磨出的光滑表面,记录着无数行人的足迹。路旁的树木褪去了翠绿的外衣,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,在寒风中傲然挺立,像是坚守岗位的卫士,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。


海上桥的小狗狗

  那些砖头垒砌而成的老宅,是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。一块块烧制的砖块,历经高温的锤炼,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温度,有序地垒落成一座座房屋。房屋的墙壁上,岁月留下了斑驳的痕迹,青苔在墙角悄悄蔓延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走进屋内,昏暗的光线中,能看到简单而质朴的陈设,木质的桌椅、陈旧的农具,无不展现着村民们勤劳朴素的生活风貌。


  应罗马尼亚朋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,我特意拍下了两张悬挂在古宅门前的大红灯笼的照片。大红灯笼鲜艳夺目,在灰墙青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喜庆。红色,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吉祥、喜庆与新生,寓意着繁荣昌盛,如同寒冬中燃烧的火焰,给人以温暖和希望,又似那蓬勃生长的花草,始终追逐着阳光,充满无尽的生机与活力。旁边那旧日农人们给牛喂食的槽,由粗糙的石头雕琢而成,表面布满了岁月的刻痕,它静静地卧在那里,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,只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,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历史韵味。


旧人已去,新人未来

  伫立在村子中央,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旧人已渐渐远去,新人尚未完全融入这片古老的土地,中国的古村落难道真要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走向消亡吗?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,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,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丢失了那些珍贵的文化和民俗瑰宝?


高门大屋也有落寞

福气满满

  曾经的高门大屋,昔日堂前的燕子,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,而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,究竟该何去何从?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沉甸甸的石块,压在我的心头,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刻思考。


王广亚故居

  在此次行程中,怀着崇敬之心,我有幸初次拜访了王广亚故居。王广亚博士,您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,完美诠释了 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 的伟大教育理念。站在故居前,我仿佛能看到您当年辛勤耕耘的身影,感受到您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。作为后来者,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,在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的道路上,仍需不懈努力,砥砺前行。


古井

  村内的古井,犹如一位沉默的智者,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井深三十余米,内径一米五,方口七十厘米,其规模在当年足以满足几百人的用水需求。据说打井之时,因岩层坚硬无比,村民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,每挖出一升石渣,便给予一升米作为报酬,历经千辛万苦,终于在清道光七年竣工,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。井口的辘轳,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破旧,但依然稳稳地架在那里,绳索在辘轳上留下的深深印痕,仿佛是岁月的指纹。俯身望向井底,那幽深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湛蓝,仿佛是一口通往历史深处的镜子,水源不断,生生不息,它不仅是村民们生活的保障,更是文化和岁月传承的鲜活见证。


  在村子的角落,老人们坐在雕梁画栋的屋檐下,享受着冬日的暖阳。阳光透过屋檐的缝隙,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束,为老人们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。他们或是静静地晒着太阳,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安详;或是目光望向远方的村口,眼神中满是对远方子女的思念与期盼。临近年关,村子里弥漫着浓浓的年味,大红的春联贴在古旧的门上,喜庆的福字倒挂在窗棂间,处处都传递着团圆的气息,他们盼望着远方的子女能早日归家,共享天伦之乐。


再见海上桥-145123.jpg

  再见,海上桥。这一次相遇,如同一场心灵的洗礼,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难以割舍的眷恋与深刻的思考。愿这座古村能在岁月的长河中,紧紧守住那份宁静与质朴,传承好独特而珍贵的文化,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,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永恒的精神家园。

  *本文所有图片均由魅族21PRo原相机原图压缩后上传。出门越来越觉得手机比单反好用了,同时鼓励大家多多记录自己的生活。

最后更新 2025-01-18
评论 ( 14 )
OωO
隐私评论
  1. 24天前中国–广东–深圳回复
    1. @ah新

      你好像是我印象中一个很新的旧人

      24天前IP数据库路径不对回复
  2. 用魅族是真的小众,我自己在魅族21,能拍就行。

    24天前IP数据库路径不对回复
    1. @寻鹤

      其实我觉得影像还是可以的,拍摄就是看人,不是看器材呀

      24天前IP数据库路径不对回复